《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整个4月状态不好,确切的说近半年以来曾经痛苦。

   因为论文打击等很丢脸,也确实一蹶不振了整个人都更加丧气了,又陷入了怀疑人生的各种自卑和自责。

    痛苦开始让我探讨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买了几本书,一个是《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以及阿德勒哲学相关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我觉得收获很大。

    现在是心情很好,状态也很好,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准备,也有了今后如何做的觉悟。甚至今天一口气买了解螺旋的终身会员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和能力,买了理财课程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废话不多说了分享开始——

    

   

看蛤蟆先生的时候第一章叫做“整个人都不太好”我是这样写的:

什么是整个人都不太好呢?

就是没什么食欲又没什么斗志

甚至是一点点小事就反应过激

太过敏感想的很多

心情经常不好,偶尔有不想活的想法

时常责备自己 心里很愧疚……

以上就是我读书前的想法,我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太对,所以就买了这本豆瓣推荐的书,里面好多蛤蟆先生的感受与我完全相同,我也学到了几个名词: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就是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当环境出现类似儿童时期的经历,可能就会出现以上情绪状态。

   我认识到我的父母自我状态是自我审判,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最恰当的就是成人状态,按照理性决定自己的生活。

书里说人的痛苦都是自找的,责怪自己是儿童状态的行事方法,成人应该做的是承担责任。而对世界的看法则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的,具体的体现在4-5岁时会开始问自己我怎么看待自己,我怎么看待别人,因此出现了人生坐标,分别是: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发现我以前一直是我不好,你好。所以我会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不好,别人比我厉害。书里说我们是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 “自证预言”。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玩“心理游戏”,我对照了一下自己发现我经常不自觉在玩“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就像我对我舍友做的那样“我早说过你不喜欢我,证明我真的很差劲很愚蠢”。我慢慢意识到我应该这样想:我好,你也好。要学会信自己信他人。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心理安全界限吧,每当我觉得别人怎么样但是我却不好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想,而是应该想,你好我也好。并在察觉内心开始谴责自己之类的时候及时意识到自己是又要玩心理游戏了!所以我的情绪缓解很多。

后面我又读了勇气两本书,我完全认同,特别是书里说: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过去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是能决定我们现在的因素。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的是“现在”“目的”,而不是“过去”“原因”。即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人不受过去支配。

我们的情绪包括我们的看法之类的究其根本都会找到我们内心的“目的”。

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我们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定。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只是缺少改变的勇气。联想我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目的性”呢,或许我拖延不去全力以赴做某事,正是为自己找借口,这样就不是我真的不行,我的能力确实不够,反而是我贪玩,我浪费时间了,如果我好好利用时间我就能……这是我自欺欺人的行为,更是一种“我差劲我能得到更多的关注”的心态。而我的自卑也是因为我下了“不喜欢自己”决定,所以我会自我评价低,甚至有很严重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人际关系的障碍也是因为我潜意识里下了决定“别人不喜欢我,会嫌弃我”,所以我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跟别人的关系都或多或少存在“纵向关系”形成潜在的竞争关系。而不是平等的横向关系。

书里让我知道健全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自我发展甚至是社会进步,但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通过自己与别人的比较,而是自己与“理想的自己”比较。应该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我们虽然不同,但是我们平等。人的价值在于不断自我超越,而不是跟身边的朋友或者同学竞争。所以当按照我原来的潜在的竞争关系那么我是无法摆脱自己不如别人自己输了的想法。

我知道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否定寻求他人认可。我们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分清楚哪些事情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要为自己的课题所烦恼,同时能改变我们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我被震撼了,因为我之前发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是此时此刻读到的那个时刻我才知道,别人如何评价我的选择,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当苦恼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想清楚,这到底是我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因此回忆我的人际关系苦恼,我发现在我的认知范围和情商、智商限制下,我已经做了我的选择,但是我师妹对我的评价甚至是我师妹去不去帮忙申然实验也是我师妹们的选择,我不应该干涉她们的选择,同时我也无法改变,更甚是我也不必因为师妹对我的评价而伤心

阿德勒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我对此理解就是我们没办法取悦所有人因为众口难调,我们也不应该把取悦别人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我们要有勇气会被人讨厌,也应该有勇气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那是别人的课题。更有意思的是他提出了人际关系之卡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修复关系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读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我大学舍友、研究生舍友、博士舍友,我发现我都跟她们闹掰了,分析原因应该是两方面但是我自己确实做错了。我才意识到我对曾经的研究生舍友造成了伤害,我认为我对她曾有过冷暴力,甚至是我特别抠门,其实我真的都忘记了那些,可是读到这里就突然回忆了起来。既然想起来我就在微信上跟她道歉了,她很大度,说都过去了她也有不对的地方,并且跟我愉快的聊了一会近况吧。我很感激我还有跟别人道歉的机会。我这两天也跟我的师妹道歉了,说了我的不对的地方,她们也都说过去了就没放在心上,我说出来发现我自己舒服多了,心里也不拧巴了,我发现我真的很小人,我很小心眼,我也很自私,甚至我会用自己狭隘的想法去忖度别人,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很多想法都是很可笑的。很神奇以前都没意识到,直到读到了这本书,醍醐灌顶一部分吧。

书里教我们要把对自己的关注变为对他人的关心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不要想“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要学会看成“共同体”而不是竞争的个体们。

书里提倡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看待别人不要用“行为价值”,而是应该“存在价值”,就是不要看那个人做了什么,而是对其存在的本身表示感谢。联想自己过去就是觉得师妹没帮忙做导师的申然实验,就觉得她们不好,自私自利,甚至是讨厌我看不起我,那都是不对的看法,是狭隘的。应该为师妹们的存在就应该感到喜悦,她们陪伴着我

阿德勒认为所谓共同体、信赖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对象,我们都应该做那个开始的人,而不是考虑别人是不是合作,会不会伤害我,人际关系中一定存在伤害。

书的最后一章是讲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所以我开始转变了心态,我想如果我的论文盲审结果不好那么就是我自己做的不足,我要想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改变。我愿意去做修复关系的那个人,先去跟师妹道歉,也愿意去重新相信师妹并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看不起我,我也会更心甘情愿去做一些能为集体贡献的事情。而不是觉得自己做的多了就开始心里不平衡,看别人怎么不干活这样刻薄挑剔。我重拾甘于平凡的勇气,承认自己实验犯错,承认自己不够努力,也承认自己能力不够,同时我会去想怎么补救,怎么去改变。我就针对自己认为的科研思维不够,独立思考能力欠缺,报名了解螺旋的课程。

当然人生漫长,阿德勒告诉我们要把人生过成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应该活在现在,活在此时此刻。

当然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自己阅读时候会有更多不同的体会!忘记前情提要了,这书是对话的模式,一个有所困惑的青年人跟哲人的对话展开的,另外一本幸福的勇气则更像是续集,讲述了顿悟的青年回去实践后又有了新的质疑和困惑。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不如上一本,主要探讨了教育问题、爱和家庭幸福。

阿德勒认为教育应该尊重,不应该批评不应该表扬。首先提到孩子犯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批评是不恰当的,而是应该教导。而表扬则会让孩子养成“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他们可能以后的行为目的都是获得表扬,但是社会并不是都会及时反馈出表扬,而每个人也不会都是共同体中特权的那个。可能会形成“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没人惩罚就可以做坏事”了,也可能会形成以褒奖为目的的竞争关系。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其自立,即我的价值我自己决定,从“保持自我”中寻求价值。

对待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协作”而不是“竞争”,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分工”,我们除了付出劳动,还是在共同体中分工,也需要他者奉献。人的价值不在于做什么工作,而是以什么态度完成工作。这句话同时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一句警示,联系一下未来,我很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多干活了而心里不平衡,但是我从看到开始会转变心态,我多做我奉献我在共同体中十分有价值。

至于交友方面,阿德勒提出我们应该信赖别人,而不仅仅是信任(信任是有前,提条件的,信赖则无)想获得别人的信赖就要首先去信赖别人,不管你是不是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从信赖眼前人开始,付出,才会有收获。

   后面谈及了爱,有趣的是有一天我跟我男朋友探讨了一点内容,因为他是老师,他跟我讲了一点教育心理学。我提出书中论点不批评也不表扬,他并不完全认可,他觉得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只要发挥作用的方法就有其意义吧(我理解的),而我说不过他。我开始担心了未来,我想当夫妻两个人观念不同,鸡同鸭讲的时候,可能一开始是近似同步的,但是两个人的进步速度不同时就会出现不被理解,讲不通,说不到点上,那么应该会很痛苦吧,可是时刻同步又是不现实。这涉及到爱情婚姻观。

   我以前认为两个人步入婚姻首先是彼此关爱的,两个人不厌烦彼此。另外要珍惜关系互相包容走到底。可是当得知高中好友准备离婚的时候,刚开始我想劝和,后来才知道因为有严重的问题。我突然转变了想法,或许当两个人不开心的时候分开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我又想为什么不能通过爱来改变呢?两个人不能共渡难关吗?不是应该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缘分吗?可能后面这个选择太难了吧,不然为什么说大难临头各自飞呢?毕竟改变一个人的也只有自己,确实不容易。那么什么时候才是选择互相帮助度过难关呢?

    还有就是想到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也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将来会不会很有矛盾呢?我本来就对婚姻生活就没什么信心,当夫妻观念不同时没办法强迫另一半认可相同的理论,相信同样的事情和道理,特别是涉及到了孩子教育,如此一来那日子怎么过呢?这不是增加难度了吗?

    

   之所以存在困惑说明我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领悟吧!活到老学到老,还要加强沟通交流吧。今日的读书笔记就到这里了,希望你好,我好,大家都越来越好!

   祝愿大家都活在“此时此刻”,过好每一分钟,未来无悔!

网站地址:http://nalihw.cn
本文地址:http://nalihw.cn/53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4月30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