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经典,之前大学时期就听说过,一直没有读,也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发过,“乌合”这个词就感觉很有深度,去百度搜了下,第一个解释是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第二个意思指暂时凑合的一群人。这个词也是在古代书籍中就出现的了。
小到一个家庭、班级、公司、大到一个地区,一个身份,乃至国家,都会有一定规矩,大家也都遵守,也都执行,有奖励也有惩罚。一个人他有了一个想法,告诉了另一个人并得到了赞同,慢慢地第三个第四个人也都开始赞同,有的人搞不清状况,随大流觉得那么多人都赞同就跟着赞同吧,于是哪怕这个想法并不被看好,但是随着这么多人的拥护和追随,也就变得可以实现了,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人成为了领袖,这个想法不断完善变成了各种法律,公序良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集体走不同的道。
大家都是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思想教育差不多,所以思想和行为变得大相径庭,xxx人就是怎么怎样,这样的思想也被固定化了。无意识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特质,属于同一种族他们之间是极其相似的,使他们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是关于他们性格中的有意识的方面,教育的产物。
群体很容易受到暗示和轻信,微博上的评论就很明显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一个新闻一个热点出来,下面的评论很多,但大多数都是看见表现就开始指指点点,少数人会怀疑一下,所以现在看到很多新闻,都不想掺杂太多自己的观点,就旁观者吃瓜的心态了,想吃就吃下,不想吃就觉得哦他们离婚了呀,哦他们在一起了呀,哦谁又多了个孩子呀,事不关己的事都是吃瓜心态了。
文中提到一个词“群体幻想”,觉得还挺可怕的,这种群体幻想的机制总是频繁出现在历史当中,在暗示和互相传染的作用下,一个由个人捏造出来的奇迹,很快就会被所有人接受。其实是不被证实的幻想,但是随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相信,有可能被欺骗下去。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一直纠结于一些灵性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也例如超能力,当发现有很多案例被证实,发现很多人同样相信着,哪怕是群体幻想,但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是真的相信了的。这种经过理性思考后还是选择相信的感觉很可怕,幸好没有再次上当或者有什么其他后果发生。
有时候要亲眼所见才能相信,而有时候亲眼所见也不一定能够相信,生活中处处有欺骗,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还是会相信,还是觉得是真的,心理学的道理明白,无法用上帝视角做出每一个正确的决定,还是会绕弯子,走错路。
其实也能理解,为什么之前奶奶一辈的人观念为何总是改不了,他们按照他们的观念生活了大半辈子了,在他们那个年代,这些道理都是适用的,要他们改变,就像是要他们承认他们错了大半辈子,妈妈一辈的人同样也是,他们觉得,他们那个年代呀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已经是幸福了,他们可以接受新的观念,但是他们自己秉持着他们观念继续生活,而到了我们这一辈,生活也好物质条件也好,相对于都有所提升,不再是有温饱就够了,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物质要有,但只是前提条件了,有了以后还要更多,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也就不觉得奇怪了,社会的包容性也更大了,乌合之众也不再是一个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你去找到属于你的那个众就好了,不是一个众里面的人迟早要分道扬镳。
这让我想到了婚姻吧,现在也不说是恐婚,只是更清楚知道为什么那么有些人是相爱的,但依旧还是会离婚,每个人对婚姻所期待的样子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期待可以平平淡淡携手一生,有的人希望可以一起奋斗,彼此可以因为在一起成为更优秀的人,有的人结婚想以家庭为主回归家庭,有的人虽然结婚了但是重心还是希望在事业上面,这些也许都会因为对方而改变,但是要自愿改变而不是一再妥协退让将就,所以一开始婚姻观不太相同的人就像是乌合之众里面不同的众,在一起因为爱,分开也是去追寻不同的生活方式罢了。
所以结婚前一定要多了解对方的想法,谈恋爱并不是每天甜甜的,说一些腻歪的话,我爱你,你爱我就够了,而是要有思想的碰撞,深层次地了解对方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一直觉得三观一致的人才会走到一起,而外表都是加分项罢了,终于开始懂了,为什么有的人谈了四五年七八年还是选择分手,因为随着时间的不断拉长,两个人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走上不同的道理了,丢失了彼此,而有些人认识一个月半年就可以结婚,因为有了一起规划好的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有了承诺,可以看到未来结婚的样子,以后谈恋爱要谈透彻一点,时间不用太长,三年内吧,如果三年还看不透一个人估计一辈子都看不透了,最快也要一年吧,太短还是觉得易变,说这么多,都不如爱情来了就来了,一切假设或许又都不成立了。
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又不要太不合群,坚持自己内心所认为正确的道路,不要成为乌合之众,但是可以成为少部分的乌合之众,书中很多道理上升到国家还是很深奥的,有些道理是给不同身份的人悟的,不用悟的就不悟,不然活着什么道理都要懂得,太累了,就知道对自己有帮助的道理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