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26课《西门豹治邺》听课评课记录

朱煜老师居然把一篇以复述为目标的故事教学演绎成一部剧!这是我观《西门豹治邺》后最强烈的感受。

《西门豹治邺》所在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与此相对应,本文课后第一道习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简要复述课文”。简要复述难在哪里?从学的视角看,难在“简要”,简要复述的基础能力是概括,三年级的详细复述惯性强大,从“精准导航”走向“路牌指引”,需要教师的智慧之教。

听这节课,我把观察点落在“简要复述”这一核心目标上。

正如西门豹与老大爷第一次见面就不露声色地想好计策一样,朱老师这节课的复述序幕从入课5分40秒就悄然拉开了。

一、情节支架,理清故事内容逻辑

朱老师先后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巫婆、官绅、媳妇、硬逼”,第二组“开凿、渠道、灌溉、收成”。两组词语分别对应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把经过这一重要部分设成了悬念,这是课文整体上的情节支架。

最妙的是用四个词语串起了局部情节支架。朱老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巫婆、官绅、媳妇、硬逼”时,我以为只是在检查词语认读。紧接着出示句子“漳河边上的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由词到句,似乎也是常规操作。当在这个句子后面加上“是因为(   )”,并把四个词语送给学生练说时,这个戏剧式反转太绝妙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反复练说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隐形支架“浮出水面”,变成学生的表达逻辑。

大小情节支架搭得巧而精,学生自然用得好。第二组词语出来,学生快速编织词句,思路清晰,讲得连贯。

二、角色支架,在对话中推演故事

故事的经过以对话方式展开。为了让整个故事气脉相连,又保持对话部分的相对完整,朱老师提了一个很别致的问题:“西门豹问了老大爷一个问题,课文里没写,但暗示了,你猜猜他问了什么?”接下来,师生变换角色,来回两次对话,指导语音语调,梳理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四个步骤。对话中,朱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朗读节奏塑造了角色,搭建了师生的角色支架,让剧情时而紧迫,时而缓和。教师强烈的角色代入感同步影响着学生。充分的高质量的对白之后,把小标题连起来说一说,全班都不觉得难。

我特别注意到,这个过程中,朱老师又问了第二个别致的问题:“严肃、愤怒、轻蔑……这些形容词这么好,课文为什么不用呢?”此处,只提问题,没有答案。

三、情境支架,复现场景优化复述

书后“阅读链接”呈现了一个剧本,朱老师却有自己的剧本。人物不变,地点不变,剧情变了——西门豹来邺县视察,正巧又遇到了那位老大爷。朱老师一人两角,先说戏,再表演。西门豹(学生)和老大爷(朱老师)的对话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问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复述课文内容;第二部分是老大爷反问西门豹:“您上次肯定已经想好了这些主意,对不对?”这是一个漂亮的回马枪,戏剧性地反转到上一个环节没有答案的问题上——不是形容词越多越好,西门豹要“不露声色”,这是暗含的故事逻辑。

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在第一次情境表演中,扮演西门豹的男孩两次出戏,朱老师也不露声色,轻松引导。第二次,朱老师说要找一位女西门豹,老师对儿童心理的洞察与理解的深厚功力,此时化为一种潜意识冒出来。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进入故事角色,这时候,老师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扮演者为同学做出示范。果然,示范很成功!

回顾这一课,朱老师的智慧之教体现在对复述难点的分解和支架的设计上。并且,不是亦步亦趋的步骤化的知识分解与策略给予,而是一种大手笔的排兵布阵,整节课的推进充满高级的戏剧性,意想不到的惊喜,情理之中的闭环,妙不可言!就连开篇的生字教学“虫豸”“左耳右耳猜一猜”也打破了固有思维,闲庭信步间,让学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课无完课。我想,老师们心里可能会有诸如此类的疑问:朱老师为什么没有带学生初读课文呢?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做什么呢?过去,我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后来,我告诉自己,正因为这样纠结,才总也走不出传统的樊篱。

教学的常识,前瞻的自由,在这部“复述剧”中和谐相生。

网站地址:http://nalihw.cn
本文地址:http://nalihw.cn/1703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