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仙》案例中,亭亭在一个畸形的家庭里,破碎的家庭。最亲的父母无人有空理会她,爸爸因为犯事还在服刑期,妈妈改嫁了,有新的家庭和孩子,只有奶奶带她,爷爷奶奶也分开了。
亭亭就是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里,奶奶由于担心她被瘦小的她被欺负,过于宠溺而没有底线和原则。慢慢的,亭亭形成了自己独有认知的模式,成了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她慢慢地形成用“哭”来表达和获取关注、爱和其他目的。但又没有得到爱和肯定等成长需要的心理营养。
在案例中,一年级的她,稍有不如意就使用“哭”,不管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把同班同学,带班的老师搞得很无奈,很崩溃。
还有像大小便上厕所、自己动手吃饭,想要什么东西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诉求,这些本应在家里就应学会的基本技能,也在她什么出现异常。
看着这个案例,很心疼亭亭。
大人的问题,却要小孩子去承担。
家庭教育的缺失,真的会给孩子带来灾难和苦痛。
孩子生在怎样的家庭,真的是她一辈子最大的福气。
在案例研讨的时候,很多老师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要更加用心用爱去引导孩子。
但说实在的,这个前提得老师自己要有足够的情感承受力。
现在老师的事务性工作那么多,压力那么大,一个班级的孩子那么多,留给老师的时间和空间就那么点,有多少精力可以花在这样的孩子身上。
即使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家庭环境没有改变,成长的土壤没有“松土”,学校教育的效果其实真的很有限。
我从来不否认学校教育方面,老师应该“全心全意”地用爱陪伴孩子,引导孩子。
毕竟“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学习经历,也让人渐渐明白,教育的很多“困境”,仅考单方面的努力,效果是微乎其微。尤其在根基和土壤出现问题的时候。
这篇案例带来的启示,作为父母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用心去感受一下家里的环境是否能支持到孩子成长?是蓬勃流动的,温暖滋润的,还是荒凉冷清,天寒地冻的?
作为老师,得调整自己的期待,提高自己的承受力,通过学生这些行为,在心里对她有一份接纳,一份理解,用自己的能力,去看见孩子的点滴进步,给她在学校能感受到的一些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