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4.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6.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7.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8.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9.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0.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11.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1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1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15.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16.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17.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19.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21.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3.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24.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5.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
2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27.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8.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29.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
30.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32.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34.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35.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36.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39.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40.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
41.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42.三大发明和沈括、郭守敬等科学家的成就,是宋元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44.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
45.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46.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满族崛起,并最终取代明朝建立清朝。
50.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51.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52.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53.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54.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5.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56.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57.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达到目的。
58.19世纪 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9.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60.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
61.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62.八国联军侵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6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64.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65.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6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67.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之路,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68.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69.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日常生活中也出现种种新气象。
70.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7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7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73.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蒋介石发动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7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确立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75.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76.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77.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激发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78.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79.侵华期间,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
80.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8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82.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83.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84.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85.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86.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所导致的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
87.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后,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8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89.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90.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9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9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
94.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95.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96.改革在农村、城市取得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97.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99.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100.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
#02
1.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2.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3.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4.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促使波斯等帝国兴起,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
5.古代世界各地区的经贸往来,以及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6.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7.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
8.拜占庭一度强大;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9.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0.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1.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2.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
13.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
14.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
15.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16.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17.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18.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19.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20.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了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21.宗教改革作为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22.近代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3.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4.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25.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
28.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29.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30.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早期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正确途径。
31.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
32.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
33.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掠夺财富。
34.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5.西方列强对非洲的殖民始于15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
3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7.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38.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39.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40.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41.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42.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43.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44.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45.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4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47.民族主义政党成为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新生领导力量。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48.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的代表是桑地诺和卡德纳斯。
49.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50.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51.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52.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54.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5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
56.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57.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58.“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5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60.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
61.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62.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63.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65.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66.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7.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68.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69.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解决和平、发展、安全等难题。
7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