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专业术语汇编!

高考历史

主观题答题专业术语汇编

原因背景类

1、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逐渐确立;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百家争鸣;私学创立;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士阶层兴起。


2、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朝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确立思想界的主流地位;丝绸之路开辟,中外文化交流频紧。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佛、道教盛行,冲击着偶家思想的同时三种思想也不断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4、隋唐时期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三教合一;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宋元时期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一易繁荣;市民阶层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儒学思想发展为理学并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领先;市民文化兴起。


6、明清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早期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土地被开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灾害(关注材料)。


7、晚清民国时期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在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中国从农业为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8、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化三改,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后,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外交上一边倒,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破裂。


9、改革开放时期

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解放了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邓小平理论指导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10、古代希腊罗马时期

商品经济发展;民主法治逐步发展;古希腊民主制(直接民主制),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重视城邦利益;古罗马法治;罗马法的完善;海洋文明,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思想文化繁荣,人文精神的出现。


11、西方近代前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盛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统一,颁布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


1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向工业文明转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政党政治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弊端的逐渐暴露,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出现。


1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一战爆发,政局动荡。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民主制度受到威胁,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摆脱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对外扩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


14、二战以后

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争霸,冷战开始,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60年代以后,多极化趋势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制度确立,70年代经济滞涨,放松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先后进行三次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15、改革类

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加剧;政府出现了财政困难(危机);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危机加深(外族、少数民族政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旧制度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如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贵族垄断政治权利);新兴经济的发展和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的壮大);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推动(如西方启蒙思想、汉族文化); 统治者或改革者的个人因素;其他改革成功的启示、带动;人民的呼吁、运动,政府的压力;直接原因,(如教皇出售赎罪券、如一战)。


16、外交类、军事类、其它

国际形势的变化(如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政府政策的调整;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等。国家完成统一(如国家初定,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新中国建立); 保卫新生的政权(如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忧外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事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或出现统治危机。
注意:高考历史答题历年皆有隐性信息的提取,材料中给提供时间需要回答对应的相关历史重大事件,往往就是直接的采分点。(如 1688、1776183218401912191719291953197319781992、十四世纪、十九世纪、20世纪中期等)评析题一般分析其原因,评价其影响。对观点态度往往用赞同、同意、反对、否定等词。

影响评价类

1、中国古代政治类

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高素质人才的选拔;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监督、减少腐败等。


2、中国古代经济类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骤井;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海外贸易发展;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人身依附关系减轻;规范租细关系等。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3、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科技类

思想文化统一;思想文化繁荣;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维护国家统一、封建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的主观欲求(人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塑造;教化社会,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转型;打破受教育的身份限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东学西渐,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4、中国近代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推翻了(冲击了)君主专制(清王朝的)统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促进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等。


5、中国近代经济

小农经济解体,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创办近代工业,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促进近代社会转型,从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和外国企业竞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国的经济侵略;近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促进了移风易俗和社会风貌的变迁;铁路、轮船的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6、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

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新思潮和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全盘西化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一方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另一方面导致主流文化缺失,传统文化断层,出现思想界的混乱,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凝聚力增强;托古改制有利于减轻改革阻力,宣传维新思想,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毛泽东思想(工农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培养了新型人才,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教育民众担负社会责任,探索救亡图存。


7、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

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完善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一国两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与孤立,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工业化)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国企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思想,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加强了和国外的联系,引进了先进的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深圳特区起了试验田的示范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邓小平理论解放了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8、西方古代政治、经济、思想

古希腊(雅典)开创了民主制的先河,创立了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直接民主制是少数人的(男性公民)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后世资产阶级立法提供借鉴,从根本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促进了工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繁荣。


9、西方近代政治

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英国从人治走向法治;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逐渐走向完善,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增加,民主范围扩大。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787年宪法使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制,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但保留了黑人奴隶制和州权主义盛行,引发了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协,有较大的局限性。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是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体现了保守性,一战二战德国都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10、西方近代经济

西方国家从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世界市场开始、初步、最终形成;西欧崛起,贸易中心转移;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广锅的市场;人类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科技发明的负面作用(危害世界和平)。


11、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理性精神;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奥论基础); 推动了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


12、西方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革命首创精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新经济政策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发展经济,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俄国找到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基础,导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经济结构失调,人民生活提高缓慢,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后来阻碍了苏联的发展,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促进农业的发展,勃列日涅夫工业改革促进工业发展,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失去活力,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失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义运动的发展。


13、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

冷战(两极对峙),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危害了世界和平;两强制约,相对和平: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展,冲击了美苏的霸权: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14、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资本主民主制度遭受重大威胁,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福利制度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刺激了消费,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政府财政赤字增加,负担加重;扩大了资金来源,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中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系的建立,使战后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方便人们的生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增加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15、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思想、科技

自由放任的思想受到冲击,凯恩斯主义受到重视;国家干预减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相对论、量子论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注意:答题时一般要强调阶级属性或事件的性质。(如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或改革;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认识启示类

1、改革类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要坚信能够取得成功。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关注民生,用人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鉴以往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国情的道路。要兼顾各阶层利益,减轻改革阻力。

2、外交类

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争取共赢,互惠;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价值观念的影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加强海洋领土及主权(海权)意识;开发利用铁路、矿山、海洋资源。


3、教育类、选官类

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选拔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官员选拔要重视“德才兼备”;要打破受教育(选官)的群体的限制,扩大范围和来源,促进教育公平;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转型,教育近代化、现代化;借鉴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经验,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4、民主法治类

民主化、法治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民主制、法治的确立和完善是漫长的、曲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文明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要勇于创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民主法治的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其他

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文学艺术反映(历史)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历史)也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和来源;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特点趋势类

1、改革的特点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措施比较全面;颁布法律、法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的;兼顾各阶层利益;覆盖面广;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确立早、历史悠久;崇尚、重视、缺乏;工业文明、外国侵略的冲击下进行的;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侧重于制度的重建;接受汉化的过程;汉化政策的体现;缺乏群众基础等。


2、民主法治类的特点

民主范围逐渐扩大;享有民主权利的人逐渐增多;民主法治日益完善:人民主权轮番而至;小国寡民下的直接民主制,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制的局限,确立代议制;取消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权利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民主制的确立完善是漫长的、曲折的等等。古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影响,减轻刑罚,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3、福利制度、社会救济保障和赈灾、民生类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有立法和制度保障:政府重视;政府赈灾和百姓自救相结合;确立最早;逐步走向完善;严格监管、监督;舆论、媒体的推动等。


4、环保类

注重舆论宣传和监督;政府和民间合作(协作),体系完备;制定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预防和治理相结合;民众积极参与和配合;注重教育和引导。


5、经济发展类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制定相应的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重农抑商、招商引资、特殊的经济政策);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如市舶司、总理衙门、发改委);循序渐进,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西部,从局部到全国;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等等。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体系化、制度化。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经济危机时间长、范围广(全面)、破坏性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出口手工业品。


6、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货币经济占主导;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专业性。城市特点: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强;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农业发展特点:精耕细作,赋税改革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推动。


7、科技、工业革命类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传统经验的总结;实用性为主;往往和农业相关;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实验室发挥重要作用;轻(重工业)为主;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等等。


8、趋势用语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从禁止到允许;从非法到合法;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思想方面;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文化;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从官营到私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农村到城市;从原工业化到工业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东南沿海到内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到服务型;从任命到选举。民主法治逐渐完善;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消弱;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制加强;选官制度逐渐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科学,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注重理性;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两极对峙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加强;密切世界各地联系,全球化趋势加强。

一、材料题:

1.内容、表现、措施类:答案基本都在材料中,依据问题分值,根据材料逐点概括即可;

2.特征、特点、趋势类:特征、特点的答案来源于材料,但不等同于材料,需先找到材料中的内容表现,然后进行深化挖掘,概括出其内在规律;趋势类作答时需注意答案为动态语言,即“从什么到什么,或…化”。

(1)叙述历史事件类的特点:(如丝绸之路)

①历史悠久(特别是材料中有“从…就有了;早在…时期就”等);②范围广;

③内容广泛;④方式:和平或武力;⑤影响深远等。

(2)政府措施、制度、方针类的特点:

①中央主导与地方自主相结合;②统筹兼顾(城乡、工农业、中央与地方、集体与个人等);③逐步推进(阶段性);④典型示范;⑤立法保障;⑥逐步形成体系,制度化;⑦影响深远等。

3.比较异同类:答案全部来源于材料,相同点写一起,不同点分别概括,注意指代明确。

4.背景、条件、原因类:答案主要来自所学知识,材料中也会偶有涉猎,答案要点以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为主要方向,但不绝对,也可以包括科技、军事、外交、内外因、主观人为因素等。

(1)中国古代史事件的背景原因: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社会矛盾的尖锐(根据材料中时空加以描述);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根据时空加以准确描述)。

(2)中国近代史事件的背景原因:

政治:

①内: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等)统治的腐朽,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外来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根据时空准确描述)。

经济:

①内: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时空准确描述);

②外:商品输出或资本输出的不断加深,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时空准确描述)。

思想:

①内:林、魏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等的影响(根据时空准确描述);

②外: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启蒙思想)

(3)中国现代史事件的背景原因:

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的正确领导。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思想的指导。

(4)世界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世界史材料题主要考察世界近现代史为主):

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完善;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市场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5.结果、影响、评价类:答案基本全部来源于所学知识,需做到全面、辩证;

6.认识、借鉴、启示类:开放式、发散式问题,通常位于最后一小问,3—5分,答案不固定,需做到“三观正”,言之有理即可,答题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即“表明立场:好还是坏”“具体阐述:好在哪里,有什么问题”“怎么做”。

二、论述题:(送分题到送命题)

答题规范:三段论,即总分总关系。

1.论题:有观点或结论的标题

(1)基本要求:

第一保证是论题:陈述句,绝对不可以是问句,字数不要太多尽可能是一句话;

第二保证是正确的论题:符合唯物史观,正角度,切记标新立异;

第三论题要做到观点明确:对材料所述事物有明确看法、认识、态度;

第四论题要尽量做到宏观:站位高,便于后面的论述;

第五论题最好是单向角度:减少全面或辩证表述,如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等。

(2)如何得出论题:

第一种:材料所述为单一事件时,可从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概括得出论题;

第二种:材料所述为多种事件时,可从事件关系角度概括得出论题。

(3)非论题、观点类论述题

①评析观点类:需要表明对材料中作者观点的看法,赞成或反对,严禁自行概括观点或论题;

②故事情节、历史现象、概述评价类:新三段论,故事情节及材料中原文;历史现象主要指专有历史名词或重大历史事件;概述评价:概述主要包括事件背景及过程,重点为背景,其次为过程;评价:需要全面。

③书评、解说词、新闻稿、广告词类:主要考察根据历史知识的文学写作能力。

④找出错误、改正并阐述理由类:新三段论,根据要求作答即可。

⑤图片信息类:近年较为少见。

2.论述、论证或阐释:

本部分主要原则为史论结合,即根据自己所概括的观点或论题列举史实,描述完史实结合自己的观点,让所列举史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证明自己的观点。本部分答题时切记看清题目要求(如用世界史史实、中国史史实或中国古代史史实作答,或用中外史实、正反史实作答),解答时最少列举两个史实,分段论述。另外,论述时忌讳采用分点作答,分段即可,整体答案以小论文方式呈现。

3.结论部分:

本部分为本题最终目标的体现,为点睛之笔,主要体现论从史出,需要对自己论题(观点)进行重申,不可简单重复,力争有所提升。要善于运用“综上所述、由此可知”、“总之”、“所以”等过渡性的连接词。

表示“特点”的术语:

(Ⅰ)中性:

①随意性 延续性 独立性 渐进性 必然性 偶然性

②制度化、体系化、全球化、集约化、多样化、西化

③着眼于…… 倾向于…… 服务于……

④以……为核心  以……为标准  以……为纽带  以……的方式/手段  以……带动……

⑤注重……  强调……  重申……

⑥……与……相结合

⑦由下往上 由上到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⑧……的色彩浓厚  允许……的存在

(Ⅱ)正面:

①稳定性  优越性  扩张性  进步性  开放性

②自由化、法制化、法治化、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公平化、工业化、商业化、商品化、城镇化、多极化、近代化、集团化、区域化

③易于……

④……与……相制衡  兼顾……和……的利益

(Ⅲ)负面:

①曲折性  非理性  封闭性

②僵化、  封建化、专制化、极端化

③不易于……

④……与……相妥协

⑤……较为落后 ……长期动乱 ……过于狭隘 ……过于集中 ……过于分散 ……不充分 ……不完善 ……不彻底

⑥……受……的制约

表示“原因、背景”的术语:

(Ⅰ)中性:

①……逐步兴盛 ……势力壮大 ……广泛传播 ……深入发展 ……进一步加强 ……透明度高 ……存在差异 ……的基础深厚

②……成为……的主角  ……深受……的影响  ……成为……的象征  ……成为……的标志 ……成为……的来源

③……占据主导地位 ……占据统治地位

(Ⅱ)正面:……较为完善 ……高度发达 ……受到重用 ……发展迅速 ……深入人心 ……日趋完善 ……较为开明 ……有所松动 ……的意识增强

(Ⅲ)负面:

①……危机加深 ……逐步瓦解 ……不断萎缩  ……式微 ……繁琐 ……弱化 ……降低 ……消失 ……受限 ……停滞

……落后

②过度地…… 缺乏必要的…… 没有扩大…

表示“作用”的术语:

(Ⅰ)中性:……体现……的本质/性质

(Ⅱ)正面:

①形成……对……的垂直管理  ……推动……的传播  明确……和……的权限

②有利于维护…… 有利于增强…… 有利于增加…… 有利于巩固…… 有利于促进…… 有利于形成……

③明晰…… 精简…… 加深……

④符合……的要求  适应……的需要  具有……的意义  促进……的完善 使得……更加全面 有助于……的发展

给……提供借鉴

(Ⅲ)负面:

①……遭到严重破坏 

②削弱了…… 制约了…… 忽视了…… 打击了…… 冲击了…… 限制了…… 轻视了……

表示“影响”的术语:

(Ⅰ)中性:

①对……产生深远影响 

②破除了……的情形 加速了……的进程 巩固了……的统治 结束了……的局面 推动了……的形成 成为了……的准则

改变了……的格局 顺应了……的趋势

(Ⅱ)正面:

①……对后世影响深远  ……成为以后的典范

②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③促进了……的兴起/解放/传播/流动/积累 扩大了……的基础/来源 维护了……的秩序 稳定了……的秩序

吸收了……的经验 突破了……的限制 培养了……的精神 唤醒了……的意识 抵制了……的侵略 防止了……的恶化

改革了……的制度 创新了……的形式 缓和了……的矛盾 引入了……的技术 保证了……的提高 增加了……的权利

拓宽了……的空间 维系了……的统治 克服了……的弊端 带动了……的发展

(Ⅲ)负面:

①推翻了……的统治

②影响……的公平公正  保留了大量的……残余  不利于……的再生产

表示“发展、变化”的术语:

①从……到……发展  由……过渡到……  进入……的阶段/时期

②使得……变得更加……  日益……  ……越来越……

③使得……转移到……  促使……和……的分离/融合  ……发生……的变动

、设问为“比较异同点”的题目,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目,一般为东西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的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都××××;

②目的相同:都××××;

③方式相同:都××××;

④性质相同:都××××;

⑤内容相同:都××××;

⑥影响相同:都××××;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

②目的不同:

③方式不同:

④性质不同:

⑤内容不同:

⑥影响不同: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lihw.cn/11355.html

(0)
believe的头像believe
上一篇 2023年 3月 30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30日

相关推荐

  • 不要害怕,保持冷静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

    大刘家中心小学五年一班赵阳 翻开出书,书中的雨来让我难忘。 雨来一个人在家看书,被鬼子抓住了。无论鬼子如何折磨雨来,雨来始终都说没看见,并机智逃脱。小英雄雨来遇到事情不害怕、冷静,…

    文化常识 2021年 4月 11日
  •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寒假里,我去图书馆借了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读完后,我受益匪浅,打心眼里佩服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了:一个名叫鲁滨逊的人,和同伴们一起…

    文化常识 2021年 4月 11日
  • 谈谈《阿房宫赋》几个描写建筑的词

    中国古诗文的文字总是有满满的表现力,这可能与中国古人满满的想象力有关,很多描写自带比喻、借代等手法,还有一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譬如“席”卷,是指像席子一样卷起来,一个不漏,用来形容…

    文化常识 2023年 5月 23日
  • 《偷自行车的人》影评|不可承受的自行车之重

     三月影评,《偷自行车的人》 相信这部电影已经被阐释分析得太多了,但我没有去看各种学术论文的文献,而只想用自己局促狭隘的目光来为记录自己初看所得到的一种关于剧作结构上可供学习的地方…

    文化常识 2021年 4月 30日
  •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提纲

    美国的独立 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导火线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开始标志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领导阶层 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 大…

    文化常识 2023年 9月 3日
  • 《浴血罗霄》读后感:让我们不怀疑肖克的立场和见识

    该书是第三届茅奖的荣誉奖作品,作者是肖克上将,收录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中”。虽然荣誉奖有些场外因素的意思,但整个茅奖历史上也就第三届设了个荣誉奖,总共也只有两部作品(另一部是…

    文化常识 2021年 8月 26日
  • 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有感

    只是一片泥土,还代表着尊严。西雅图酋长生活在这安稳的土地,与白云与蓝天作伴,他们体会着自然的呼吸,感受着生灵的歌唱,却不想,竟有一天,他们却要离开这片让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他们无法反…

    文化常识 2023年 2月 2日
  • 赵孟頫书法欣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是一代书画大家,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

    文化常识 2023年 8月 25日
  • 聆听生命的脉搏——读《生命的吆喝声》有感

    小巷的老槐树簌簌作响,街口的马奶酒烈烈喷香。在小贩的声声叫卖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平凡。翻开《生命的吆喝声》,呈在眼前的是一帧帧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以及仿佛回荡在耳边的圆亮的吆喝…

    文化常识 2023年 3月 24日
  • 古诗中的传统节日,怎么学?

    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古诗三首》是写传统节日,学生很熟悉,几乎都会背诵。 这个单元的内容安排既多又特别,除了和常规单元一样有四篇课文、语文园地,还安排了两个“活动提示”和一个“综合性…

    文化常识 2023年 2月 11日